289件套展品亮出汉风京韵
  发布时间:2025-06-16  信息来源:北京日报 复制网址 打印
摘要:

  6142025文化和自然遗产日,路县故城遗址博物馆试运行开放。千年之城——路县故城遗址历史文化展上,289件(套)展品带领观众走进汉代古城,触摸北京的历史。

  1500平方米浓缩2200余年

  走进路县故城遗址博物馆,观众可以回望2200余年。2016年发掘至今,考古工作持续进行。北京市考古研究院研究馆员孙勐介绍,该遗址以汉代路县城址为中心,周围发现了众多与故城同时期的房址、窑址、水井、道路和灰坑等遗迹,外围墓葬区清理了近万座各时期墓葬,它们是研究秦汉时期城市建设和北京地区燕文化的重要实物例证。

  如今,这些考古发现汇聚在1500平方米的基本陈列展厅内。289件(套)展品按照千年路城 蓟东要冲”“由路而潞 传承延续”“沧桑故城 时代变迁”“璀璨新城 古今同辉”4个部分,完整展现路县故城遗址从战国至明清时期的发展脉络。

  文物坐标细解古城

  第一个出场的文物颇有说头——一件玉石串,由蓝绿色、乳白色、红色的宝石和玉髓珠饰组成。它出自路县故城遗址的一处大型战国墓葬。这些材质的珠饰多见于内蒙古、辽宁和吉林等地。这件饰品也是先秦时期,北京地区与北方游牧民族文化交流的见证。

  一件陶罐的肩部,戳印字陶文,与秦始皇推行的市亭制度密切相关。它反映了大一统的格局。北京考古遗址博物馆副馆长刘乃涛解读,这件陶罐是秦代在路县设置行政管理机构的实物见证。

  一块西汉时期的千秋万岁瓦当,承载着古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。还有一方唐代的墓志,记载了墓主人、幽州潞县县丞艾演葬于潞县甄升乡,古潞城南一里平原。其中,古潞城即为路县故城城址。这块墓志是考古人员确定路县故城位置的重要坐标。

  展厅营造考古氛围

  依托科技手段,观众可以在展厅里体验最真实的考古氛围。其中,两座不同时期的墓室是最亮眼的两件展品。

  一座是辽代砖室墓,2017年在通州区东夏园地铁站发掘出土。考古人员利用扫描复原技术,在考古现场将其拆解打包,最终在展厅内原景重现。这座仿木构砖室墓,不仅墓门外侧保存有较为完好的砖石门楼,墓室内壁还有桌椅、灯台、门窗等精美砖雕图案。刘乃涛说。

  另一座是金代壁画墓,出土于2019年。墓四壁存有砖影和壁画,内容涉及墓主人夫妇宴饮图、妇人启门图、侍女点灯图、男仆备马图等,画面色彩丰富、笔触生动。我们对壁画进行了全景式扫描和整体迁移保护,配合多媒体互动展示,在展厅里反映辽金时期的社会生活状况。刘乃涛说,一同展出的文物也均出自这座墓,有盆、盏、熨斗、剪子、簸箕等,这些都是古人最真实的生活物件。

  随着考古新成果不断涌现,博物馆展品也将不断上新,适时拓展遗址发掘情况、北京地区汉代城址概况等相关知识,给观众讲述原汁原味的田野考古发掘故事。

  汉代文创带回家

  除了基本陈列展厅,博物馆还打造了2000平方米的遗址展厅,原址展示路县故城遗址区内保留的3座西汉时期水井、1座东汉时期水井和1座汉魏时期陶窑址。

  我们累计清理出200多座两汉时期水井,这是北京地区首次考古发掘并记录的汉代井群。孙勐说,展厅里原址展示的方形、七边形木构井,是目前北京地区发现的同类型遗存中规模最大的。

  博物馆里还设置了临时展厅、研学空间和文创空间。目前,约100汉代文创已经亮相,其中包括一些印制着汉代最流行的纹饰的明信片、冰箱贴等。

2016年,为配合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,本市开展了大规模的系统性考古工作。路县故城遗址由此揭开面纱,将通州的建城史至少提前到2000多年前的西汉初期。2021827日,路县故城遗址被列为第九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,同年1012日,被公布为十四五时期大遗址之一。记者 李祺瑶

   相关附件
·
   相关文档
联系我们    |    网站介绍    |    技术支持    |    关于我们
Copyright © 2012 版权所有 北京市消费者协会 京ICP备12010422号-1

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10390号